【別再比了!】用6招完全破解你的「比較心態」《比較心理學超完整解析》

比較心態

先讓我問你一個問題:

「想想看,你通常都是和男性比較,還是和女性比較呢?」

你會發現通常你都是拿同性來做比較。

可是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呢?因為大家習慣拿那些和自己有關聯性或共同性的人來做比較。

就像你今天會默默在心裡和你朋友比誰賺得比較多,可是如果你知道你朋友他爸賺了多少,你的腦袋根本不會啟動「比較機制」吧?

所以啟動這個「比較機制」的關鍵是什麼呢?就是我剛剛提到的「關聯性」「共同性」,這就包括年齡啊、性別啊、生長背景、學校或工作環境,只要一個人和你有越多的相似之處,這個「比較機制」就越容易啟動。

那這樣有什麼意義呢?要比就和所有人一起比啊!我們到底為什麼要比較啊?

所以這篇文章我會完整解析「比較心理」的4個核心原因,還有6個解決答案,讓你徹底破解「比較」的詛咒!

原因1:「理解自我價值的渴望」

第一個是「比較心態」最核心的原因:「理解自我價值的渴望」。我們會藉由「比較」來理解自己的「相對價值」。

可能你滑個社交軟體就會想「喔看看他,看起來我過得比這個人還要好誒。」

或是看看有些朋友大學畢業就去工作,你就會忍不住想「讀研究所會不會讓我變得比較厲害?如果出國是不是能讓我提升更多價值呢?」

所以這一切,都是關乎「自我價值」。可是「自我價值」卻不是一個「自我」的問題,這反而和其他人都息息相關,因為我們在尋找的是「相對價值」

「比較」是我們用相對性,而不是絕對性的概念來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如果你沒體會過冷,你要怎麼知道什麼是熱呢?

我們已經徹底融入家庭、社交、文化、媒體和主流思想所構建出的社會當中。大家在做的就是在不斷地給別人貼上隱形的「標籤」,或是自己設定的規則來計算別人的「價值」,習慣性給別人打上一個大概的分數,像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一樣。

「喔哇他已經當上主管了?那代表我現在賺的比他少,所以我的分數就比他低。」然後我們不斷尋找下一個比較對象,就這樣開始一個沒有終點的「比較遊戲」。

這種「比較遊戲」會把你捲入恐懼的思想漩渦。當然你大可以整天當別人的人生裁判,像刷商品條碼一樣來為別人衡量價值。不過你很清楚,這只是一種逃避行為,只是在逃避你不願意面對的存在危機和身份認同而已。

解答1:「自我價值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第一個擺脫比較心態的答案,就是你要知道「自我價值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常認為大家都有什麼隱形的「價值」,好像有個像「上帝」的神秘力量在偷偷評分人的靈魂。就像netflix影集「良善之地」就是用這樣的故事設定,用評分來計算人的「綜合價值」,決定要分到天堂還是地獄。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的成就能夠賦予你任何「價值」。因為你只要稍微想一下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自我價值到底從何而來?」

你一下就看穿了啊!一切都只是標籤,一切都是我們把外在事物貼上價錢,好像人也要有標籤來標示價格一樣。

也許在你心中,你的車代表著一個數字,房子又代表一個數字,然後你開始為你的伴侶,你的小孩,你的職業生涯也標記一個大概的數字。

但最後你就會發現,這都是主觀意識投射出的幻象,出於自私的心態而做出的標籤化行為。

當你回歸到萬物的本質,你就知道「沒有任何人是能被賦予價值的」人的價值是「零」

大家在腦中為別人計算出的神秘數字實際上都是「零」,而且所有物體的真正價值也都是零。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只是活在幻象之中,或是想勸人拋棄那些世俗價值和社會規則,並不是這樣。因為沒有什麼比現實更加真實,我們都必須遵守這個遊戲規則。

但是如果你整天在做的,只是在到處給人貼標籤,做任何事情只為了提升你的「相對價值」。那在這個充滿自我遐想的遊戲裡面,你就註定會輸。

因為沒有任何的外在事物可以增加你的內在價值,這些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更有「價值」的人。無論你擁有什麼樣的跑車,什麼樣的豪宅,什麼樣的成功事業,或是認識哪個政治人物,所有這些都不會增加你的「價值」,你的價值永遠只會是「零」。

也許短期之內你會感受到成就感,但這種感覺終究會隨著時間消失,因為你心知肚明這些外在事物對你的內在價值不過是幻象的存在而已。

這個社會早就把我們完全洗腦,我們一直堅信擁有外在事物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但你知道嗎?你根本就不需要。

無論你願不願意相信,有一天你就會靈光一閃:「喔!我到底要這個做什麼?」這感覺像是掙脫了某種枷鎖,像卸下重擔一樣。

只要我們一直盲目相信這些慾望都是我們「需要」的,然後你不斷比較來比較去。哪個東西更有價值,哪個人社會地位更高,那你內心總有個「缺」不會被填滿。這不是生命的意義,活著的目的絕對不是作為「比較遊戲」的奴隸。

沒有任何人會比另一個人還要「好」。所謂「誰比誰好」純粹是媒體給我們的洗腦過程而已。你看到哪個總統或是明星,大家都在討論他們的權力或財富;或是像甘地、曼德拉這樣的民族英雄,在死後還有無數人在緬懷他們的事蹟。所以你早就被社會洗腦說,就因為他們的事蹟或是身價,就代表他們都比你好,比你更有價值。

當然很多人為了人類的進步作出許多貢獻和犧牲,不過這些事蹟依舊不會賦予他們任何的價值。無論你拯救性命還是你殺人放火,沒有任何人比誰好或是比誰差,這一切都是所謂的mind game而已,純粹是一場騙局而已。

你真的得停下來想想,這些價值到底是誰賦予的,你真的覺得只要這個人的資產比你多就比較厲害嗎?或者是這個人捐的比較多,做的志工時數比較長就能賦予他所謂的價值嗎?

「比較遊戲」只是你跟你自己玩的遊戲,沒有人有所謂的萬用公式。

你以為做這件事可以增加價值,那你只是在自我安慰而已;

你認為做這件事會降低你的價值,那你只是在自我傷害而已。

所有在電視上最光鮮亮麗的,還是在監獄裡最受人謾罵的,回歸到本質全部都是人類。所以記得第一個答案,思想重組一下「自我價值不存在,每一個人類的價值恆為『零』」

解答2:「人類太複雜,根本無法比較」

如果你還是堅持絕對存在一個神,他有一套神聖標準衡量人的價值高低,那我相信第二個解答能說服你:「人類太複雜,根本無法比較」。

比較人類可不像什麼比較兩台車,還是比較哪個企畫案比較好,我們在比較的是兩個極其複雜而且獨特的生物體。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基因,不同的性格。我們在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中成長,不同國家,政府,宗教…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塑造我們的樣子。

人生裡面有太多的變異量是你細思極恐的,沒有任何的標準能直接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如何去分配時間和精力,強調人生的哪些面向,所有這些讓任何兩個人類都無法互相比較。

有些人願意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他們的事業上,但卻忽視了身心健康;有人重視人際關係,卻不管自己的理財;你也看過有人把一輩子都投入到教育上,卻完全忽略情緒管理,結果在情感的發展反而是很原始的。或者像我這樣,把很多時間投入到意識發展上,然後卻沒有錢。(哭)

所以如何分配你的精力、時間和資源,決定了你在人生中獲得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比較」時會用一個方法,就是想「我比較想要變成哪一個人?是他還是我自己?」

Ok 你比較想變成他,為什麼呢?也許是因為我想擁有他的臉蛋或身材吧!

可是這只是很片面地把一小部分挑出來比較,也許你的外表沒他那麼好,但這不代表你就比這個人差。可能他在某些層面也比你不好,只是我們根本看不到,也不可能顧及全面去了解他。這就像是在亞馬遜找到一棵樹就想分析整個叢林的生態一樣,不可能公平客觀。

當年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過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他是備受崇拜的搖滾巨星,在大學畢業的年紀就擁有許多人做夢都想像不到的財富和名聲,任何搖滾樂迷都想和他交換這樣的人生。

可是Cobain他還是在27歲就舉槍自盡,他內心承受的痛苦遠大於物質帶給他的滿足。也許你覺得他承受的痛苦不比你多,但是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基因、還是腦袋處理每一件事情的機制都完全不同,你又能怎麼保證自己身為他就能不被痛苦所擊潰呢?

你永遠無法徹底理解別人到底經歷了什麼,就算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相信你連他一半的人生都沒有實際參與到,更何況是你的朋友,哪個同事還是網紅,和別人是比較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

下次你的「比較開關」又打開的時候,你就會記得:「拿眾多因素都不同的兩個人來相提並論,純粹是無知而且自大的行為。」

原因2:「害怕被貼標籤」

剛剛是針對第一個原因的兩個解決答案,那人會比較的第二個原因是「害怕被貼標籤」。

我們會害怕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害怕自己偏離「主流」。這也不是什麼羞恥的行為,這不過是人生存的本能。如果無法融入團體而離群索居,那感覺就像失去依靠,失去保護一樣。

尤其在我們國高中的時候,常常會容易擔心自己的行為和群體有沒有偏差,然後為了融入群體而學習新潮的說話方式、模仿穿搭,改變行為來獲得普遍的認同。很多人甚至會延續這樣的生存方式直到最後,因為獲得歸屬感似乎是生存最輕鬆的方式。

如果你因為害怕被貼標籤,就不斷努力把自己大眾化,隱藏最真實的你,那有一天你聽到這首歌時,就會恍然大悟…

So yeah, where is your mind?

解答3:「當正常人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要怎麼去克服「被貼標籤」的恐懼,答案就是:「當正常人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如果我們為了融入大眾而閹割自己的特色,那這就是最愚蠢的事情之一。你想成為的「平均人」,他們對人生沒有想法,他們過著自己永遠不滿意的生活。想要滿意的人生需要你活出最真實的樣子,也需要你完全擁抱自己的一切。

我們都曾經浪費心力去融入某個團體,就是為了看起來「正常」。沒做到就感覺像失去了身份認同,失去了自我,而失去自我的感覺就像死亡一樣

可是當你拋棄獨特性來融入團體,這才是真正的失去自我。當你開始意識到你的獨特性能讓你從大眾鑑別出來,你就會越來越愛自己。這就是心智成熟的象徵,這個發現自我的過程就是人生最值得享受的事情。

相信有人會想,我們需要社交才能生存,那誰在社交時不會有所隱藏呢?而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討大家喜歡,想辦法和所有人都相處的來,那你就註定失敗。

因為沒有人喜歡好好先生的NPC角色,雖然大家既不喜歡也不會討厭,但也沒有人會記得他。想變得有魅力,我們的行為必須得反直覺,擁抱你的獨特性,活像一個電影主角還比較快樂!

沒有任何主角會閹割自己的特色,他們不是被愛,就是被恨。不過主角也不care那些吃瓜群眾會如何批評他,因為他們充其量都是NPC而已。而且主角都被賦予一個目的來完成電影,他專心在追求自我實現,完成人生使命。

其實我相信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也不畏懼追求獨特性,相較以前優渥的生活環境讓這個時代的人開始去探索自己。不過很多人在探索自我的初期會被「表面的獨特性」迷惑,他們嘗試用非典型的行為來刻意變得有「區別性」,可能是出於自己都不確定的原因就去刺青,穿洞,弄一個大家會忍不住多看兩眼的服裝或髮型,那這就不是真正的獨特性。

最真實的獨特性需要很嚴肅地去分析自己的優點、缺陷、熱情、價值觀、人生使命,歷經無數的試錯和失敗才能讓自我完全地展現,完全地接受。

所以拜託別再演了,別再假裝成其他人!大多數人都害怕流露出哪怕是1%的獨特性,但是你看裡面有多少人在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當正常人沒什麼了不起的,專心做最真實的自己吧!

原因3:「用比較來增加競爭的動力」

第3個比較心態的核心原因,就是「用比較來增加競爭的動力」。

你可能會想:「競爭是好事啊,人類的進步不就是建立在競爭上嗎?」「在工作環境中,不就是要用比較來知道自己做的如何?不然要怎麼知道我打敗了哪些人,我才能站穩腳跟生存下去呢?」

但是我相信接下來這句話可以顛覆你的想法…

解答4:「愚蠢的人競爭,聰明的人創造」

「愚蠢的人競爭,聰明的人創造」。

這世界上有超過80億人,在任何事情上永遠都有人做的比你還要好,但我們當然不會把自己放到80億人的格局來看。

就像我一開始提到的啊!我們會越容易和越多關聯性的人做比較,所以我們會畫出一個隱形的範圍,在這個小圈圈裡面盡情的關注排名。

但無論是什麽小圈圈,你的朋友圈,你的公司,你的家族,就算你自以為獲得第一名,你也不會獲得永遠的滿足感。這種成就感只會持續幾個禮拜或是幾個月,於是你的興奮只會慢慢變成恐懼,恐懼你的地位會不會受到威脅。

最終你會一直神經質地回頭去看是不是有人要追上你了,這可能是你前進的動力,但也可能會使你分心,而這種心態會讓你活在持續性的痛苦裡。

所以我希望你跳脫這個折磨的思想迴圈,你要明白競爭是愚蠢的。「愚蠢的人專注在競爭,聰明的人專注在創造。」

不管你在什麼領域,選擇當一個專注於創造的人,把所有事情當成藝術來發揮想像力。

當一個創造者,你就能把目光完全放在自己身上,專注在自己的作品,專注在自己的人生使命,專注在突破自己的界線。

競爭者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創作者從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價值,來自別人的價值怎麼可能比自己給的還要多呢?

競爭只是給幼稚的人玩的遊戲,只有兒童、青春期、或是未開化的大人會沉迷在競爭裡。很多心志成熟度趕不上年齡的大人,只是被競爭心沖昏頭而已。

真正成熟的人早已超越競爭,真正成熟的人把全部心思放在創造上。

給自己這樣的承諾:「從今天開始當一個創造者」。當你發現你開始專注在某種獎勵,金錢、名聲、別人的認可,那你就知道你又回到競爭者心態了。

原因4:「內心的缺乏感」

那第4個我們和別人比較的原因:「內心的缺乏感」。

當你看到別人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缺乏感就會浮現出來。你想要的可能是是他們的外表、智力、事業,甚至是他們的男女朋友。

看到別人擁有你認爲你需要的東西,你就感覺好像沒有這些,生活就永遠無法充實一樣。

這種缺乏感會開啟你的「比較開關」,然後腦袋裡就開始玩想像遊戲,想像說「喔如果我有他的外表,或是擁有我老闆的事業,那我的生活就會幸福美滿了。」

那要怎麼擺脫這種缺乏感呢?這裡給你2個解答。

解答5:「我有缺陷啊,so what?」

第一個就是承認「我有缺陷啊,so what?」。我有缺陷,我有弱點,就像所有人一樣。

大家都有天生的強項也有弱勢,而我們卻不想接受這樣的現實,只會夢想成為十項全能的完美存在。考試全校第一,模特兒身材,運動員的自律,誰不想包辦所有世界上最美好的優點呢?

但這種心態只會讓你活的更加悲慘。人生真的太短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追求十項全能是最不實際的幻想。放手接受天賦上的不足,說服自己去接受它,最多就是把這些不足提升到平均值,這才是最實際的作法。

你有你的優勢,你有你更願意投入時間的領域。與其做夢追求完美,還不如專注在自己的優點上,你就會越來越愛自己。

解答6:「祝福別人的成功」

第二個是「祝福別人的成功」,這也是脫離內心缺乏感最有效的方法。

我知道我們很難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高興。好像他的存在就是在不斷提醒你「你做得不夠好」,或是他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然後拿在手上揮舞一樣,這種忌妒心會給人痛苦甚至變成怨恨。

不過下一次當你遇到別人看起來過得比你好的時候,我希望你把他的成就當成你從沒吃過的「一道菜」,然後你會把這個料理加到你的「菜單」裡。

這個菜單就是你的人生藍圖,上面充滿你的目標,你還沒完成的事,你的人生使命,或是你想如何影響這個世界。

比方說你看到他創業成功,那就把這個加入你的菜單裡。他的婚姻看起來很幸福美滿,那也把它加到你的菜單裡。如果他能擁有這些,誰說你就不可能擁有呢?

這不只是什麼能激發靈感的清醒夢,這是你在不斷提醒自己:「如果別人可能,那你就沒有不可能的理由。」

大多數人沒有格局觀,從沒仔細思考未來的規劃,就只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把嫉妒轉化成眼界

如果你產生嫉妒心,那你就是在主動排斥這些事物,因為你打從心裡相信你不會擁有這些。有人拿著一根健達繽紛樂在啃,你會嫉妒嗎?當然不會啊,因為你知道你也能得到它。

與其心裡產生負面的情緒,那你不如嘗試去同化這些事物。真心誠意地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開心,送給他們祝福,而不是用嫉妒和羨慕來疏遠自己,因為別人的幸福就是在創造你的願景。

當你祝福這些你想成為的人,你的眼界和心胸是寬廣的,吸引力法則讓宇宙回應給你更多的機會,這一切都是互利互惠的。

而當你在批評和嫉妒你想成為的人,那代表你打從心裡根本就不想成為他。

因為我們的意識其實難以分辨在你批評別人的時候,你是不是在內心深處批評自己。

很多人就這樣深陷泥沼,因為他們選擇最輕鬆的方式來面對內心的不滿足,但是嫉妒和批評最終一定會傷害到自己。看到一個人因為幽默、智慧、自律就心生嫉妒,那這只是在更加遠離這些你渴望擁有的東西而已。

如果下次你的忌妒心又在隱隱作祟的時候,那你先真心誠意地祝福你本來會嫉妒的人,把他當成學習的對象,把他的優點和成就加入你的菜單。

因為他讓你知道:原來這是一切有可能的。如果他能辦到,那代表說我也可能辦到!慢慢你就會重塑你的人生觀,因為你把嫉妒的負面情緒轉化成熱情的正面能量。

比較的唯一理由

說真的,我們忙著自我實現都不夠了,根本就自顧不暇去多管其他人的閒事。我們得專心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理財、健康、人際關係,專注在愛和心志成長。

唯一一種我們需要和其他人比較的情況,就是「拓展你對人生的想像力」

用別人的成功當成靈感來設計你的人生,你會對自己許下一些承諾,然後你會緊緊抓著這些承諾不放手。

總有一天,你會突然感受到由心而生的感動,你會深深地愛上你自己。就是在這個當下你會意識到,你終於找到那個自我實現的理想世界,感覺就像覺醒一樣。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