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特別聰明,而是我對問題的思考比別人久。」- 愛因斯坦
世界知名演說家Tony Robbins曾在一場演講中,要求大家做一件事情,
「用五秒鐘尋找在場所有的紅色物品」。
然後五秒鐘後閉起眼睛,回想一下剛剛看到了什麼?
如果你剛剛也暫停五秒鐘,你回想起的不只是紅色的,你還會把粉色、橘色接近紅色的東西都印在腦海裡,而且你還會很驚訝竟然存在那麼多沒注意過的東西。
一個問題能讓你在彈指之間,像觸電一樣啟動專注力,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聚焦你的意識。
你還會察覺到許多你從沒留心過的資訊,可能在某個對話裡、手機螢幕裡,甚至就在自己的腦海裡。
腦中沒有問題就像是用自駕模式在黑暗中行駛,問題則是提醒你要打開頭燈再切換成手動模式,只為了尋找你想要的答案。
Tony Robbins最後在演講中用一句話收尾:「問題的品質決定你人生的質量。」
不過我不那麼認同,因為人生的質量不只取決於問題的品質,還取決於你有多頻繁去思考這個問題,至少開頭的愛因斯坦名言是這個意思。
「這也太抽象了吧,純粹的問題能有實際的幫助嗎?」
我相信所謂「實際的幫助」,指的是一套解決方法,一個「正確解答」。其實解答一直存在於生活當中,但是找到解答的前提,是先提出正確的「問題」。
所以問題就是你的神奇魔法鑰匙,能解鎖任何你需要的、所有你缺乏的,只要你知道正確的問題是什麼。
一定有人會想:「沒有正確的問題,我照樣能活得好好的啊!」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就會發現所有的罪惡根源,像是混亂情緒、失去方向、傷害自己、不安全感、認知偏誤,都是因為自己從沒重視過這些高品質的問題。
印度最受歡迎的首相甘地曾經說過:「問題是所有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
所以想在2024年成長破圈,先從「問題」開始。
那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要跟你分享100個改變人生的高品質問題,你只要挑出3個…好啦別說3個,你只要挑出1個來找出答案,就足以給你的思維肉眼可見的進化了。
那第一個問題…先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去哪裡找呢?」
答案去哪裡找?
Ok,等一下如果我提到哪一個讓你產生共鳴的問題,你可以先暫停影片,閉上眼睛嘗試回答看看。
然後你就會發現,其實答案都在你的心裡。
當你面臨疑問時,無論是財務、人際或是精神層面上的…請記住,只要問對問題,你都可以在內心找到答案。
雖然我說答案都來自內心,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外部資源,呆坐在原地空想就能開悟得道。
我們當然需要書籍、需要google、需要專家才能獲得最實際的知識。但是純粹吸收資訊,卻沒有先靜下心來問自己問題,其實就是矇著眼睛亂槍打鳥而已。
空有解答卻沒有問題,就是空有材料卻沒有工具,掌握再多知識也不會變成智慧。
「那為什麼答案一定要靠自己想呢?」
因為只有「你」才能量身打造專屬於你自己的方法。把知識碎片拼湊成一個只適合你的情況、你的優勢、你的弱點、你的背景、你的能力、你的興趣和熱情的最終答案。
接下來這100多個問題分成4個種類,以及5個「問題使用須知」。
1. 自我覺醒的內核問題
第一類,自我覺醒的內核問題:
認識你自己,體驗比參考答案更重要,而這些問題就是為你撰寫屬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所以第一個,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聽起來很簡單、甚至有點幼稚,卻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其實接下來許多問題都是那麼地簡單基礎,但同時也如此強大和靈活,才能適用在各種情境當中。
再來,對我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完成以後的下一個目標又是什麼?
我想成為的最終形態是什麼樣子?
成功對我的定義是什麼?
我要完成什麼才能達到我定義的成功呢?
「成功」是每個人都希望被冠上的形容詞,但是我們真的有好好思考過成功的定義嗎?
那些大部分人所羨慕的「成功人士」,是因為他們擁有最容易衡量的成就。但是在人格、關係或是內心層次上,是不是也和表象一樣地「成功」呢?
當然你能說,成功的定義不是由整體社會所決定的嗎?
人類5000年歷史出現過許多偉人,還有更多的書籍來研究他們如何變得成功,藉此我們可以了解多數人對成功的定義,也許能夠找到一套模糊的普世標準。
儘管這些模糊的標準值得參考,但是最真實最清晰的定義,只會存在於自己的心中。成功的定義不是由他人判斷,是你自己說了算。
許多人評斷成功都從職業成就來看,那也就帶到下一個問題:
我最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我職業生涯的下一個階段是什麼?
我的世界觀是什麼?
這個世界觀會不會在某些時候阻礙我?
有什麼信念是我固執堅持的?
這個信念會不會對我造成傷害?
我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我是不是在逃避我的獨特性?
如果我們逃避自己的獨特性,那就註定會痛苦。很多時候我們出於恐懼,常常會戴上面具偽裝成另一個人。當然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考量別人的感受來調整自己。
但是如果長時間壓抑最真實的一面,你就無法感受完全展現自己的那種快活。忘了你究竟是誰,就是做為人最大的遺憾之一。
既然提到遺憾,那就該提到下一個問題:
如果人生在昨天結束,最讓我後悔的是什麼?
那最讓我快樂的又是什麼?
人生中最讓我感謝的是什麼?
我要如何成為更好的「某個角色」?像是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兒女、專家等等。
再來,我為什麼想要這段關係?
當我在最佳狀態時,我是什麼樣子?
當我在最糟糕的狀態時,又是什麼樣子?
在哪些方面我會變成一個邪惡的人?
在你最糟糕最邪惡的時候,平常努力掩蓋的缺點就會展露無遺,我們變得盲目,無法看清事情的全貌,意識會被情緒給完全支配。如果每個人從今天都開始反思自己最邪惡的一面,也許犯罪和戰爭從此就會消失吧。
再來,我對自己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
我願意做出什麼樣的犧牲來換取快樂?
什麼挫敗的經歷讓我不敢做出行動?
什麼物質慾望是我無法抗拒的?
什麼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
2. 激發動力和想像力的破圈問題
第二類,激發動力和想像力的破圈問題:
我們先從激發想像力開始:
如果沒有任何恐懼和限制,我會去做什麼?
我要如何變得有遠見?
這個世界目前最需要什麼?
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如果我做三件事能改變我的人生,那這三件事是什麼?
我是不是正在做呢?
想想看現在這個大局是什麼?
這些問題能打開你的想像力,窺見自己真正的潛力,打開雷達搜尋大家所忽視的機會。
很多時候,如果別人問說為什麼我不去做,我可能會找一堆藉口。但事實上可能是因為我害怕,因為怕在大家面前出糗,因為別人會說什麼什麼,或是因為我不夠有自信..
那最能激發動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怎麼做能讓我更有自信?
缺乏自信會放大你的恐懼,降低動力也限制你的想像力。所以在這個2024年的開始,花點時間研究一下要怎麼讓自信心爆棚吧!
在你得到答案之前,也許你能夠想像這個問題:
如果我對自己有完全的自信,我是不是能成就更多?
什麼事物能激發我的動力?
再來,我最理想的一天是什麼樣子?
我會想開始全新的生活方式嗎?
在這一生中,最值得我驕傲的事情是什麼?我還能做更好嗎?
什麼會剝奪我的熱情和精力?
我真正擅長的是什麼?
什麼能讓我熱衷到應該要變成一個專業?
我對什麼事物有獨特的眼光?
關於這個主題,誰能給我更好的建議?
什麼樣的事情能讓我承受無數次失敗,卻還是願意去做?
什麼是我擁有的卻還能讓我一直暗爽的?
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是怎麼發生的?
3. 讓你看透一切的實用問題
第三類,讓你看透一切的實用問題:
首先,
為什麼我要批評?
為什麼我要抱怨?
什麼事情是我最常批評和抱怨的?
批評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情緒是如何操控我的理智?
情緒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與所有的作為是如此密不可分,但我們卻沒想過「情緒」的本質是什麼?
當然有許多的專家和書籍能為你解釋什麼是情緒,但還是要自己停下來思考一下:
到底情緒在我的意識中佔據多大的份量?
在人生幾十年的時間,我的情緒演化出什麼獨特的機制來操控行為?
在各種美好的、醜陋的、成功的、失敗的經驗當中,情緒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它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再親近的人都不能給你最佳解答,除了你自己。
再來,
為什麼我正在退步?
我要如何避免自己退步?
什麼是我知道的?什麼是我不知道的?
A和b有什麼不同之處?
A和b有什麼相同之處?
人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比較。
雖然我們避免不了比較的心態,但我們常做的就是專注在兩者的相似之處,卻忽視彼此的相異之處;或是在執著於兩者的差異,卻沒想過彼此的相似之處。
這個看似簡單卻非常靈活,經常是我突破盲點的關鍵問題。
我們在比較的時候經常陷入雙重標準的迷思,這也帶到下一個問題:
我是不是常用雙重標準卻沒有自知之明?
我對這件事的核心假設是不是錯誤的?
是不是有某些假設在阻止我的成長?
「某個形容詞」 背後的意思是什麼?
我在練習寫文案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善用「名詞+動詞」,少用形容詞。
尤其在說故事時,名詞和動詞能構建出更真實的畫面感,形容詞表達的經常是抽象的概念,人腦難以做出公平的衡量。比方說「富有」是什麼意思?相信我對「富有」的認知,和比爾蓋茲或是衣索比亞難民或是你都是不一樣的。
形容詞可以是表達上的偷懶,能夠含糊一句話的意義,也很容易被用來蠱惑人心,操縱我們對一個抽象概念的解釋。所以下次聽到形容詞的時候,想一下它背後是什麼的意思?
下一個是一個類似的問題:
「某個概念」的範例有哪些?這個範例可能像是「認知偏誤」的例子有哪些、「自我欺騙」的例子有哪些、「情緒勒索」的例子又有哪些?
再來,我為什麼要害怕這個?
這是最實用的問題之一。我們經常因為莫名的害怕而活得畏首畏尾。其實只要暫停一下,讓這個問題在腦中閃過半秒鐘就好,就發現大部分讓我害怕的事物其實根本就沒什麼。
它之所以會可怕,很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花任何心思去質疑過罷了。
我會什麼反對這個?
我最近很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或是觀察別人,於是就會發現,其實人們常常會因為沒有任何原因就排斥某個人事物。這種潛意識的「不順眼」,很多時候就會是錯失機會的原因。
下一個,為什麼這世界上有那麼多被迷惑的人?
要怎麼確保我不會變得跟他們一樣?
認識這個問題給我太多的收穫了。我藉此把人群當做鏡子,更認識自己。提醒自己不要去盲目從眾,不被亂帶風向。
更重要的,我能記得察覺自己是不是被迷惑的群眾之一。如果一昧地用高大上的姿態來俯視這一切,很可能就是最容易受人操縱的那一個。
接下來,
這本書對我最有幫助的5個重點是什麼?
我從這個學到了什麼?
這是一個適應於所有情形的問題,尤其是當我們遇到問題、瓶頸、或是失敗的時候,告訴自己這就像上了一堂課,那我在這堂課學到了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寫日記這麼受人推崇,不讓每天的經驗成本白白流失到潛意識垃圾桶,可以說是CP值最高的一種習慣。
再來,做這件事情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還是為了我自己?
我最在乎誰給的認可?為什麼?
我是不是太在乎別人的期待?
我對別人的期待又是合情合理的嗎?
我為什麼欣賞這個人?
我為什麼會嫉妒這個人?
什麼特質讓我會欣賞或嫉妒他?
我能不能把這些特質應用在自己身上?
在認識那麼多人裡面,一定有我們羨慕、欣賞、或是嫉妒的人。嘗試去理解那個人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讓我們產生這種情感。這些發現能讓自己窺視內心深層的慾望,才能針對性的修補心中的不滿足。
還有跟它類似的,我為什麼討厭這個人?
我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教訓?
當我們討厭一個人,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批評,或是感嘆遭遇的不幸。但這樣可能讓我們錯失學習的機會,而且從討厭的人身上學習,可以是最有意義的一堂課。
努力接近自己欣賞的特質很不簡單,但是要讓自己遠離討厭的特質卻相對輕鬆。就像馬可奧理略的一句名言:「報復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讓自己變得像對方一樣。」
把責任推給別人是減輕負擔最輕鬆的方式,尤其是推給自己討厭的人,但最終我們都躲不掉這個問題:
我有對自己的一切負起責任嗎?
我是怎麼把該負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的?
什麼是我一直重蹈覆徹的?
在這個情況下,有什麼重要的問題沒有被提出?
這個狀況的根源是什麼?
有沒有永久解決這個狀況的方法?
這問題能為你省下許多時間。很多時候我們急忙解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從來沒有退一步正視整個格局,從最基本的根源之處去排除障礙。
不過另一個事實是,對於最真實的關係問題、財務問題、時間問題,我們隱約知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但我們卻選擇去逃避,只因為揭開那個根源實在太痛太殘酷了。
這也就帶到下一個問題,
什麼是我非常清楚卻一直在逃避的現實?
我為什麼要逃避?
我什麼時候會委屈自己,什麼時候會故作逞強?
從對方的角度來看是什麼樣子?
換位思考是每個人一輩子都應該要學習的功課,最能展現影響力的方式就是專精於換位思考。歐巴馬總統也提到過:「換位思考是最能改變世界的能力。」
接著,我為什麼會遇到這個問題?
我可以去哪裡找到答案?
最常見的陷阱有什麼?
如果我正在做的事會失敗,那原因最有可能是什麼?
我現在在急什麼?
這聽起來很好笑,卻是現代人最需要的問題。光是腦中一句「我在急什麼?」我就會開始納悶,「我超車還是闖黃燈是為了什麼?」冒著斷手斷腳或吃上罰單的風險,就為了來省出一兩分鐘刷抖音廢片的時間嗎?
這種用極高的風險來獲得極低的報酬可能是最愚蠢的事情之一,但在台灣卻只要探出窗外就能看到。
相信只要在台灣每個路口都擺上這個問題的標語,車禍就會少一半以上。不過在其他著急緊張的時刻,只要給這個問題一秒鐘的機會,你就會回過神來,大徹大悟。
我們著急常常是因為莫名的壓力,那這時我們就該想想:
什麼樣的事物帶給我壓力?
還有到底什麼是壓力?
我曾經錯過了什麼機會?
為什麼我會忽略機會?
什麼時候我會聽不進去意見?
在遇到質疑或批評的時候,我是如何做出反應的?
我說這段話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我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當你在與人對話時就會發現,許多人在說話時處在一種自動駕駛狀態。說出的話填滿冗詞贅字,或是說一個故事卻沒有過濾不必要的資訊。
不過這些都還好,最嚴重的是完全不經大腦,說出情緒化又造成傷害的負面內容。
有時候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被挑起來的時候,問問自己:「我即將說的這段話背後的目的是什麼?」,這能夠避免掉一大半的言語傷害。
4. 昇華意識的開悟問題
第四類是10個昇華意識的開悟問題,留給高維度的朋友們:
首先最經典的:什麼是「某個抽象名詞」?
像是:什麼是意識、什麼是神、什麼是愛、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存在、什麼是時間。
再來,為什麼人會自我欺騙?
為什麼人無法逃脫二元思維?
人類的文明正在朝什麼方向發展?
我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為什麼人是自私的?
為什麼我有情緒?
情緒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提升自我意識?
語言是如何侷限人的思維?
知道了100多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記住高品質問題的5個使用須知,如何創造高品質問題和確定自己能獲得正確解答:
高品質問題的5個使用須知
第一,問題要來自真誠的好奇心。
想要得到正確答案,一定要保有初心。如果我們提出問題只是為了滿足私慾,或是出於自私地責怪或批評的目的,那得到的答案也是扭曲負面的。
「為什麼這個世界對我不公平?」「為什麼他要討厭我?」這些帶有情緒和偏見的問題,只會把人捲入自我侵蝕的黑洞而已。
第二,從你現實中的障礙來創造問題。
思考現實中的障礙,想出超過10個衍伸出來的問題。無論是金錢上、關係上、時間上、心理上的狀況,都可以試著腦力激盪出至少10個相關問題。
就像一個醫生在問診病人時,必須先掌握疾病史、過敏史、生活習慣、疼痛範圍等等才能精確地對症下藥。
第三,創造和思考問題的過程都需要安靜的空間。
有句梵語對意識的比喻是這樣的:「人的意識就像一隻喝醉以後,被蠍子刺到還被惡靈附身的猴子。」
我們為了生涯、為了關係,常常把行事曆填滿各種活動,卻從沒停下來享受過片刻的寧靜。
所以記得坐下來,留給自己一段寂靜,才能鎮定像猴子一樣不安的意識,放開自我接受這個宇宙,讓它自然地傳遞問題相關的訊息給你。
第四,先把最重要的問題列出來。
把這些問題列成一份清單,尤其是第三部分的問題。我們要讓自己養成每天的習慣,多問問那些最實際的問題。
騎車騎到煩躁時,就提醒自己:「我現在在急什麼?」
看到酸民不理性的留言,就問問自己:「我要怎麼確保自己不跟他們一樣?」
與對方意見不合時,想一想:「從對方的角度看是什麼樣子?」
就這樣每一次在情緒湧上心頭時,讓一個問題先打斷這個執著。我們也在潛移默化之間,變成一個心智更成熟的人。
第五,要相信這些問題很重要,而且一定存在著答案。
可能你會覺得「額~像『生存的目的是什麼』這種問題哪裡重要,這些就只是哲學而已。」
不過想想看,這不正是人生最核心的問題嗎?如果我們對這樣的問題不屑一顧,那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努力、每一滴淚水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而且你要相信問題一定存在著答案,因為這個現實都是設計好來讓我們理解的。我們無法理解只是因為研究地不夠深入透徹,格局不夠全面,或是意識境界還不到位。
所以你也要明白,答案什麼時候能出現是沒有保證的。也許你花10分鐘就能解開,也許花上10年都不能解脫,不過有一天你的層次夠高,或是在因緣際會下開悟了,解答也會自然浮現。